曾莉:关于加强江苏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1-26 浏览次数: 11

       民以食为天。饮食干预对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药食同源物质作为中医药和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病和老年疾病的预防和干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药食同源和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在全民健康需求的推动下,传统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加快。

江苏作为中医药产业大省,要充分挖掘我国药食同源道地药材丰富这一巨大资源宝库,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辅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按照国家政策和法规,形成药食同源资源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调研情况

江苏省域拥有我国最长的沿海滩涂和丰富的水体资源,平原约占全省面积 70%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造就了众多入选药食同源名录的苏产道地药材。野生资源如蒲公英、青蒿等;人工栽培资源包括苏菊、银杏、金银花、苏芡实、浙贝母、瓜蒌、薄荷、栀子等品种。以此为依托,江苏省内规模以上的中药工业产业数量和产值位居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江苏现有中药饮片企业41 家,知名企业包括苏州天灵、南通三越、江阴天江等。现有中成药生产企业104家,数量仅次于吉林(166 家)、广东(154 家)、四川(138家)、山东(105 家)。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较,江苏省域中药制造业高原林立,商业流通与中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加之省内科研院所较多,院士、杰青、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等标志性人才众多,与中药产业相关的科研平台实力强劲,在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应用基础上,江苏中医药产业显现出勃勃生机,为药食同源中药材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随着《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的实施与推动,江苏中医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产业新局面。江苏省北部地区形成了将中药材种植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邳州银杏产业,盐城的菊花、瓜蒌,淮安的芡实、益母草,连云港的金银花等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种植业已经成为助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百姓致富的农村产业良性发展的新局面。但对标“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江苏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1.中药材种植方式传统,生态种植意识不强

       江苏有着长期的药材栽培历史传统,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15 万亩形成了以水生、耐盐、林下药材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但由于中药材种植涉及选种、田间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当前,江苏药食同源中药材生产种植缺少总体规划与专业技术指导,基地规范化、规模化水平较低。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缺乏、生产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低、导致种质退化、流失严重。如道地药材薄荷,因城镇化进程推进,传统道地产区太仓、南通已基本无产出,目前全省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生产企业仅关注自身的品种繁育,多为传统育种技术,缺乏种植资源保护、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创新意识,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滞后。部分地区存在盲目发展中药材种植,无序引种扩种。因此,中药材种植与生产在全国并不占明显优势。

    2.中药材附加值不高,未形成道地药材品牌

据统计,江苏现有中药饮片企业41家,知名企业包括苏州天灵、南通三越、江阴天江等。虽然部分企业形成了一定的龙头效应,但整体上看,江苏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中药材主要以初加工产品走向市场,存在卖原料和粗加工产品多、卖精加工产品少的现象。如薏仁、决明子等种子类药材和金银花、玫瑰等花类药材及百合、明党参等根及地下茎类药材大多干燥后直接销售,出口日本的药材如牛蒡根、菊花、栀子等也停留在粗加工阶段。2021 年的全国中药饮片抽检中,江苏省相关企业生产的饮片合格率为97.3%,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7%,与江西(100%)、安徽(98.4%)、山东(98.9%)等省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江苏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独自发展,区域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偏弱,资源优势利用不明显,产品价值及其附加值不高,在国内外市场上尚未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制约了药食同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药材商业流通与服务体系亟待转型升级

当前江苏地区药材市场规模小而分散,仅在部分产地形成季节性的专门市场,如射阳县、洋马镇等地,多数药材在当地农贸市场交易流通。由于规模较小,多数品种享受农副产品免税政策,对地方经济贡献度不高,多数地方政府重视度不够,投入资源偏少,缺乏专门机构开展检测、养护等环节的监管和培训,缺少规范性。全国百强零售企业,江苏占据6席,但整体排名不在前列。 江苏省二十强零售企业中,6家为他省药企分公司,与山东、湖南省 20 强零售企业均为本土发展企业相比,他省药分公司在我省 20强零售企业占比相对较高。从省内药品流通行业销售额来看,中药材类(2021 1.36%)占比较低

    4.药食同源产品创新性不强产品同质化严重

       目前药食同源市场上存在的产品多是基于传统原料与配方,缺乏创新性与差异化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江苏省省级中药龙头企业不重视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发展,对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投入有限,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包括康缘药业、苏中药业、扬子江药业等老牌中药生产企业在内的全省药企,近年均无药食两用新产品上市。江苏食品领域也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食品企业与品牌,尚未形成一批百亿级别的核心大品种。

    三、建议

    1.推广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形成苏产中药材品牌

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重点区域为引领,以高品质为导向,以规范化生产为途径,提升江苏省中药材产业的生态种植能力。创建“生态规范种植+全程绿色管理+综合效益优化”的生态经济新模式。逐步将规模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纳入江苏省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以药材基地示范县等项目为抓手,引导扶持各类药企参与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以现代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中药材生产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式转变。在全面统筹基础上,重点围绕江苏省具有地域性优势、应用广泛、综合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苏产良药”进行品牌塑造,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全方位品牌运营与管理,做强区域药材品牌、做优企业特色品牌。

    2.加强初深加工能力建设,促进中药材价值链向中高端环节延伸

制定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和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完善推广江苏道地药材特色采收加工技术模式,培育壮大一批产地初加工企业,鼓励支持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地初加工和趁鲜加工能力。加快推进以“集群+链式”为模式的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结构调整和数智化转型升级,重点向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积极开展中药材药用部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用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和非药用部分中兽药、饲料添加剂、日化品、添加剂等延伸性产品研发和商品化生产加工,向中药材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延伸

    3.加强数字化赋能,构建江苏中药材服务数字生态圈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药材产业流通与服务体系中的深度应用,建设江苏中药材产业大数据平台、中药材贸易信息云平台。构建从基地种植、药材收储、质量检测、金融服务等复合功能融合贯通的大健康数字生态圈。依托数字化平台,促进中药材“订单生产”“定制药园”产销精准对接模式。逐渐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性中药材交易市场。

    4.加强药食同源科技创新,强化药食同源产品研发生产

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建设江苏省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和食药同源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心。制定药食同源产品生产质量标准,挖掘总结整理一批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喜爱的药膳菜单配方、制作工艺、功能食效等。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餐饮食品企业、中药材企业等协同合作研发生产药食同源产品,创新研发生产一系列药膳、中药茶饮、中药调料等日常中药食品及补益型、康复型、治疗型等功能性和保健性的药食同源产品。加强药食同源产品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成品产出等全环节质量监控检验。加强药食烹饪人才培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药膳美食品牌,实现药食同源类药材产业的发展。



欢迎关注南京中医药大学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南京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苏ICP备11032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