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孔法: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我省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1-26 浏览次数: 12

一、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是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对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出的重大部署,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2024年10月,民政部、商务部、发改委等2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文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出持续引导产业前行。我省对养老事业也非常重视,出台诸如《省政府关于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构建“苏适养老”体系,《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推动《江苏省智慧养老建设规范》贯标工作,试点建设示范性“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和“智慧养老服务社区”。

二、问题分析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破局关键,它能精准、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指标,提前预警疾病风险,守护生命健康;还可优化养老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既减轻护理人员压力,又能合理调配养老资源,为我省构建智慧养老新生态赋能,切实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助力他们畅享高质量晚年生活。

我省养老事业虽取得一些成效,但仍面临智能化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一是养老服务健康管理尚未形成全面的智能体系,缺乏如“AI家庭医生”等智能健康平台,健康监测和医疗联动效率低下。二是智能养老机器人推广有限,产品种类少、成本高,与智能家居融合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陪伴与辅助需求。三是养老行业复合型人才短缺,现有护理人员技术技能薄弱,分层培训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四是政策执行协同不够,差异化发展支持与区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整体智慧养老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三、具体建议

1、研发“AI家庭医生”,提升养老服务健康管理能力

基于人工智能(AI)大模型研发集成语音助手、健康数据监测、疾病风险评估等功能的“AI家庭医生”,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管理、健康监测和医疗咨询,实时采集血压、血糖、心率等关键健康指标,通过AI分析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同时推广智能药盒、便携式健康监测仪等智能易用设备,为慢性病高发的江苏老人群体提供实时健康跟踪和用药提醒服务。试点“AI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模式,选择部分社区作为试点,将AI健康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实现线上问诊、线下支持的无缝衔接,优化健康资源分配。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水平,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效率。

2、研发推广“AI养老机器人”,优化养老服务质量

研发并推广具备情感互动、语言识别能力的智能陪伴机器人,让机器人能够理解包括地方方言在内的语言,有效缓解独居老人的心理孤独。同时,推广具有辅助行走、自动翻身和辅助家务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解决日常活动问题。此外,推动养老机器人与智能家居技术的融合,开发集成安防监控、环境调节、紧急呼叫等功能的综合性居家养老解决方案,以提升老人的居家安全性和生活舒适度。针对江苏老年群体的特点,引导企业设计经济实惠、操作简便的养老机器人,降低智能产品的使用门槛和成本,提升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感,增强他们的幸福体验。

3、加速具有AI知识的复合型养老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建议省内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的交叉学科,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课程体系应涵盖智能养老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数据分析及养老护理全流程技能,努力打造培养复合型养老人才的摇篮。针对在职养老护理人员,应实施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通过线上教育平台与线下实训基地的结合,为新入职护理人员提供智能设备使用的入门培训,为资深护理人员开设高级技术应用与系统运维的进阶课程。配套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并将培训结果与薪酬调整挂钩,以激发从业人员的学习动力,逐步构建层次分明、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人才队伍。

4、强化政策协同落地与创新引领

我省应深度梳理国家及省级现有政策,搭建政策解读与宣传平台,面向养老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政策培训,提升政策知晓率与执行力。例如,依据《关于公布我省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的公告》及省内对应规划,细化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间节点,确保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畅通。鼓励各地市结合区域特色,针对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养老新生态创新出台补充政策,如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可引导政策向高端智能养老产品研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倾斜;苏北地区人口密集且老龄化程度高,侧重于普惠型智能养老设施建设,以差异化政策激发各地发展活力。


欢迎关注南京中医药大学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南京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苏ICP备110325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