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药研发的历史是一段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壮丽历程。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药物市场主要依赖仿制;而进入21世纪,随着国内外资本的持续投入和国际新药研发人才的回归,中国新药研发水平显著提升,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为了推动医药创新,提高我国新药的自主研发水平,国家层面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这标志着新药创制的发展新篇章,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我有幸参与了这一历程,从一个新药研发的见习生成长为新药研发的组织者,在此书写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对祖国变化发展变迁的一次深情回顾。
留学归国,从本草典籍中找到研发灵感
我在杭州大学化学系完成了本科学业,处于对产品研发的兴趣与追求,又继续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完成了博士后训练。这段经历让我在有机化学、药学等学科知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以及扎实的科研训练,也为我后来的新药研发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底,留学归国的我带着满腔热情,开始了独立的研究生涯。我有幸加入了“1035工程”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聚焦应用分子靶点开展中药活性成分发现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药研发是一项需要化学工作者与生物学工作者紧密合作的任务。我们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了一批分子靶点的天然抑制剂,并对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相关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我后来的新药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药物重定位是一种新药研发策略,它能够通过重新确定已有药物的适应症,发现新用途,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白血病,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我们通过对抗肾癌老药苏尼替尼的结构优化,获得了候选物XY0206,预计2024年底完成临床研究,提出上市申请。该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突出的抗AML疗效。
与此同时,中药是最具有原创科技资源优势的领域之一,但因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功效描述的主观性给中药功效的生物学基础及其物质基础研究带来极大的难度和挑战性。为了充分发挥中药的原创科技资源优势,我们基于文献总结和研究实践提出了一种研究体系,解决了中药功效研究缺乏合适切入点的难题,开辟了中药功效物质研究的新方向。就像是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找到了一条通往宝藏的道路,我们努力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着中药的秘密,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芒。
“草木含灵性,人间解疾痛。”我们的工作,就好比在古老的本草典籍中找到了一把解开现代疾病之谜的钥匙。从清热燥湿的黄连中,我们发现了小檗碱类成分是其治疗消渴症的物质基础,为小檗碱临床有效治疗糖脂代谢综合征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难以控制的炎症性疾病(NIDs),长期以来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我们从中药木香中发现了一种强效低毒的NLRP3直接共价抑制剂,预计2024年底提出临床试验申请,为治疗此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培育新人,新药研发从“我”到“我们”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持续推进基于中药的新药研发策略,我们在2016年底成立了中药功效物质重点实验室,旨在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培养志在基于中药的新药研发人才。实验室创建了面向硕博一年级研究生的《中药功效研究思路与实践》课程,在理论教学中特别注重科研的问题导向,鼓励学生努力养成“用创新思维寻找问题、坚持不懈探索问题、胆大心细推进问题、耐心细致总结问题”的科学精神;同时,我们通过经典案例剖析、科学方法探索、科研经历分享等方式,在理论教学环节厚植科研报国、兼济苍生的情怀;探索在课程讲授同期并行开设《药学前沿讲座》,聘请行业德才兼备的专家学者以讲座形式传授科研方法、引导创新思维、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悬壶济世”的仁心亦是学生们需终身保有的宝贵品质。我们通过《中药功效研究思路与实践》及前沿讲座的配套设计,让新入学的研究生养成正确的科研态度,激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胆魄,培养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引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价值取向;增强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意识。在课程设计中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环节,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相关理念和实践成果获得了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牢记使命,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一剂良方解百忧,世间疾苦化云烟。”作为一名归国20多年的新药研发者,这段旅程不仅记录了我个人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进步。我始终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长期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工作,坚持为老百姓研发用得起的新药,培养有志于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专业人才。
未来,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带领团队接续奋斗,聚焦用现代科技解读中医药原理,实现对中药功效物质及其防病、治病机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解析,彰显中医药的千年积淀与价值,开拓出新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研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向实现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