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回顾自己的杏林情、农工情,感触良多。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父亲是持有上海市中医甲级开业执照的私人开业医师。1968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我从上海来到贵阳煤矿鹅井冲矿井下井当矿工。在矿工生涯中,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针灸、拔罐及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帮助了许多老工人解决腰腿疼等职业病,1970年我改行从医。
中医理论究竟科学吗?长期困扰着我。为了探索中医理论是否科学,我将每年回沪探亲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全部用于在上海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上,通过几年时间的知识积累,1976年《新医药学杂志》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几点商榷意见》,该文从近代控制论的角度阐述“中医五行学说”有其合理的内核。1977年,《贵州医学》杂志分2期连载发表了我的2万多字的《试述中医理论的部分科学依据》的文章。1978年,我调到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在这个平台上我首次真正地接触到现代电子计算机,感谢遵义医学院的华有德教授,贵阳中医学院的宛新铮教授,以及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的罗克聪所长,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的领导和支持下,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1980年与复旦大学柳兆荣教授合作,在《上海力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分析桡动脉脉搏波的论文,并与复旦大学陶明德老师合作,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论证了孕妇滑脉产生的机理,1981年“针刺治疗妇科电子计算机程序”获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1984年“中医妇科专家咨询系统”获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十三种常见病脉脉波图谱》获省医学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贵州〈HZ-2型〉同步脉象仪的研制”获省医学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8年,在南中医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谭德高主任和科研处除夜科长的推荐下,我从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调到南中医,这使我登上了更好的工作平台,当时南中医在国内研制中医专家系统领域是名列前茅的,在硬件方面有一台PDP11小型机和IBM-XT、“紫金Ⅱ”等几台微型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工程分会从湖北中医学院迁至南京,谭德高任理事长,我配合谭德高主任筹备召开首届中医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通过我校科研处和计算机中心全体成员二年的筹备,1992年“首届中医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此后,我主要从事中医文献处理研究。当时的国标GB80-2312字库不能满足中医药文献对汉字的需求,在计算机中文字库中没有中药中的“葎、萹、豨、薢”及针灸中常用的“髎、臑、髃”等字,这给中医计算机文献处理出了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2年我与苏州大学钱培德教授一起申报了省级课题《中医药汉字处理系统》,该中医汉字操作系统大大地方便了我们后来协助处理《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字典》的数据。1993年在郁觉初教授和黄煌教授的介绍下,我参加了中国农工民主党。
1995年,我校与南大、东大等江苏十所高校一起联网进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我校是率先进入因特网的。同时,我们承接了江苏省教委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课题:《中医针灸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医药学术交流与远程教学计算机辅助系统》,并承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教育改革类课题《中药类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研究》。同年,《中医历代方剂数据库系统》还获得了南京市计算机应用成果三等奖。1996年《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Information(TCMI)》一文被在韩国召开的第九届世界医学信息年会录用。2000年,网络课件《中药学》获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首届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优秀奖,同年《中药》课件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松下杯”网络课件大奖赛二等奖。
2005年我退休了,但仍然继续从事科研工作。2007年,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出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医院信息系统教程》,2014年,在电子工业出版社主编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技术应用学科规划教材《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回望自己的工作历程,是毛主席的626指示,是党的弘扬中医、振兴中医的政策、使我从数学系的大学生能改行从事中医研究,最后成为中医药信息研究领域的一名研究员。现今,随着“阿尔法围棋”战胜人类顶尖棋手,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时代,中医和围棋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类同的思维方式,展望未来,中医药事业将在新的基点获得飞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