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新老归侨的同心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6-21 浏览次数: 235

“华侨乃革命之母”,也是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力量。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身处海外的华侨深知只有背靠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自己和身处祖国的亲人挺起腰杆、扬眉吐气。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受到了海内外侨胞的一致支持和爱戴。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指出:“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一百年来,中医界海内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演绎着一幕幕令人震撼的同心故事。

承古籍、纳新知、融通中西、研制针具、培养人才,传播针灸学的现代针灸学创始人承淡安先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早期侨届的杰出代表。在当时中国社会西学东渐思潮影响日深,中医废止之说喧嚣尘上的背景下,承淡安先生公开家学, 联合医界同仁,于1930年创办我国医学教育史上最早的针灸函授教育机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于1933在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附设中国针灸讲习所,将函授教育升格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培养遍及国内及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的数千学员。当得知日本也有针灸学校后, 1934年起游学日本八个月。在日期间,怀着“中国不欲图存则已,否则必以日为镜鉴,普及教育,尊崇礼数,努力生产建设”的信心,通过参观针灸学校设施,购买专业书籍并翻译,与日本针灸师交流针灸临床经验,承淡安先生较为全面地把握了日本针灸的发展经验,向日本针灸界介绍了中国针灸的特点,增强了灸法信心,为之后尝试中西结合,将大量解剖学知识与针灸理论结合,进行针具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受江苏省政府邀请,承淡安先生北上担任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带领学校全体师生落实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和当时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挖掘、整理古代医籍,根据当时的医疗卫生需求,编写了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的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确立了新中国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模式,培养和输送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国医大师程莘农为代表的第一批师资,接受并培养了第一批外国中医留学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日俱增。人才辈出的海外华侨华人既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体。中药饮片在整个中药产业链当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中医疗效影响很大。改革开放后,南京中医药大学蔡宝昌教授两度赴日求学又赴美,归国后带领团队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标准重点研究室为依托,以南京海昌中药集团工程中心为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地点,建设国家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主攻中药饮片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目前已完成常用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可提供100种对照中药饮片,能为中药饮片行业生产、检验、流通、临床应用、研究及教学提供示范性平台,已发展成为确立中药炮制工艺规范化、饮片质量标准化、引领中药炮制设备革新改造、辐射全国的工程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把发展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传承至今的不二法宝,推动最新的中医药研发成果实现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泰州中国医药城中医药研究院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研、教学优势,以医药园区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为支撑,探索中医药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下设中药产业关键技术与新药创制、中医药特色医疗、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服务、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等四大中心,承担建设中药材GAP平台、中医药临床研究资源共享平台任务。该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即为归国华侨,校侨联副主席,南京市留学归国人员欧美留学生联谊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侨界青年总会副会长,曾荣获江苏省侨联“为侨服务之星”的陈龙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江苏省特聘教授刘武昆也是归国华侨中的佼佼者……

100年来,中医界华侨始终做时代的搏击者,为祖国争光;做时代的奋进者,为祖国发展助力;做时代的坚定者,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扩大祖国的朋友圈和影响力。通过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南京中医药大学侨联成员将怀着赤忱的爱国情怀投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中,做到思想和行动相统一,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构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同心故事。


欢迎关注南京中医药大学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 南京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地址:南京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138号 邮编:210023 苏ICP备11032525号-1